成都市政下水道清淤:守护都市“地下血脉”的攻坚战
在繁华的成都街头,人们往往只关注高耸的楼宇和熙攘的人群,却很少注意到脚下纵横交错的下水道系统。这些“都市血脉”默默承载着都市运转的重任,而定期清淤差事则是保障其畅通无阻。近年来,伴随都市规模扩大和极端天气频发,成都市政下水道清淤差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。
成都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都市,地下排水系统总长度已超过1.2万公里,相当于成都到北京往返的距离。这套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每天要处置数百万吨生活污水和雨水,任何淤堵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2021年夏季,成都遭遇罕见暴雨,部分区域因排水不畅出现内涝,这再次凸显了下水道清淤差事的主要性。
市政清淤并非简单的“掏淤泥”,而是一项系统工程。成都地形西高东低,雨水自然流向东部,使得东部新区下水道更易淤积。餐饮业发达的街区,油脂凝结形成的“油垢”成为特殊挑战。据市政部门统计,春熙路商圈周边管道每年需专项清淤4-6次,远高于其他区域2-3次的平均水平。
传统“人工+机械”的清淤方式正在被智能化手段取代。成都市排水设施治理处引入了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,这种配备可深入管径30厘米以上的管道,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淤积状况,准确率高达95%。差事人员在指挥中心就能判断淤堵、堵在哪、怎么堵,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“清淤污泥资源化”项目。过去,清出的淤泥只能填埋处置,如今通过脱水、杀菌、添加固化剂等工艺,部分淤泥被制成路基材料,用于市政道路建设。2022年,成都再生利用清淤污泥约3.2万吨,相当于减少填埋用地15亩。这种“变废为宝”的模式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的推广。
清淤差事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市民。家住锦江区莲花小区的张阿姨记忆:“以前夏天暴雨,我们小区门口就会积水,如今清淤频率增加了,这两年再没出现过‘看海’。”数据显示,2020-2022年,成都市中心城区内涝点从47处减少至19处,降雨排水时间平均缩短40%。
这项差事的开展也充满人文关怀。为避免作用市民生活,80%的清淤作业安排在夜间10点至次日凌晨5点进行。施工队伍采纳低噪音设备,并提前3天在社区公告。在金牛区某次清淤中,差事人员发现一位独居老人家中排水异常,主动协助检查并化解了内部管道疑问,这样的“超范围服务”屡见不鲜。
伴随都市进步,清淤差事面临新挑战。地铁建设导致地下地方更加复杂,部分区域管道无法机械作业;共享单车乱停放常堵塞雨水篦子;老旧小区管道老化与新建系统衔接不畅等疑问日益突出。对此,成都讨论“片区化综合整治”模式,将清淤与管道修复、雨污分流改造同步实施,避免反复开挖。
智慧化治理是未来方向。成都正在建设“都市排水数字孪生系统”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水位、流速、淤积量。试点区域已实现淤积预警准确率85%以上,清淤从“定期巡检”转向“按需作业”。预计到2025年,这套系统将覆盖主城区60%排水管网。
都市排水是全民事业,成都创新推出“市民排水监督员”制度,培训社区居民识别管道异常。通过“蓉城排水”APP,市民可随时上报井盖缺失、污水外溢等疑问,有效举报还可获得话费奖励。2023年上半年,市民共提交有效线索1700余条,成为资深巡查的主要补充。
餐饮企业也被纳入治理体系。成都要求日均餐厨垃圾超50公斤的商家安装油水分离器,并接入监管平台。武侯区试点“餐饮街区长制”,由商家轮值监督周边管道状况,该区餐饮油污导致的管道堵塞同比下降62%。
从“看不见的工程”到“全民关注的事业”,成都下水道清淤差事正经历深刻变革。在这座追求公园都市理念的都市里,地下管网的畅通与地面的美丽景观同等主要。正如一位市政工人所说:“我们的差事越到位,市民就越感受不到它的存在——这就是最大的成功。”未来,伴随技术进步和公众参与深化,成都的地下“都市血脉”将跳动得更加健康有力。